今年下半年,陵水黎族自治縣啟動陵水河景觀廊道項目,陵水河變美了。 武威 陳思國 攝
“不透氣”的混凝土堤岸被“透氣”的生態駁岸取代,濱河景觀帶綠意更濃、更親水,坑塘溝渠讓雨水自然滲透凈化……近日,陵水河景觀廊道項目給陵水河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。
以“雙修”為指引,今年下半年,陵水黎族自治縣啟動了該縣首個海綿城市建設項目——陵水河景觀廊道項目,對陵水河中游城市段及溪仔河口進行改造,融河流生態修復、親水游憩平臺建設、降低內澇風險等功能于一體,打造城市綠色海綿體。該項目進展較快,已經帶來可見成果。
01
改造硬質堤岸修復水系生態
走進陵水縣城濱河南路,可以看到陵水河堤岸不再是“鐵板一塊”的混凝土。它的堤腳,變成了石灘;堤身,進行階梯化改造,并種上了青青綠草。
“原來就是一塊混凝土斜坡,阻斷了河道生態系統。現在硬質堤岸變成生態駁岸了。”陵水河景觀廊道項目有關負責人陳向東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。
陵水河是陵水的母親河,在城市生態和功能上占據重要地位。在城市化過程中,陵水河筑起了混凝土堤岸。“沙洲灘涂、濕地沒了,鳥類少了,城市的表皮也漸漸板結,雨水接觸不到土壤,給排水管網帶來壓力。”陳向東說。
陵水住建局副局長全克江說,建設陵水河景觀廊道項目,就是要以海綿城市建設為思路,恢復河道生態,降低內澇風險。為此,陵水請來了曾參與三亞“雙修”、海口美舍河整治的北京土人城市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土人規劃設計公司)負責項目規劃。
陳向東告訴海南日報記者,此次改造,在基本保留大堤,保證水安全的基礎上,采取恢復生態駁岸、增加淺灘洲島、延長駁岸長度的策略,恢復動植物棲息地和遷徙廊道,強化水陸物質交換,提高水體自我凈化能力,并通過雨水自然下滲,降低排水管網壓力。
02
游憩平臺讓母親河更可親
“來河邊休閑散步的人明顯變多了。”在陵水河岸邊,每年都來陵水過冬的“候鳥”老陳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。
海南日報記者在這里看到,大葉油草、海芋等綠色植物更為濃密,一條條慢道、一處處小亭散布其中,種滿花草的坑塘使整個景觀看起來錯落有致、豐富多彩,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或慢跑健身,或三五觀弈。
陳向東說,恢復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系,打造慢行系統和親水游憩平臺是項目建設的重要部分。“原來堤岸是混凝土斜坡,現在改造成了梯級看臺,成了親水平臺,也便于民眾觀賞龍舟賽。”他說,景觀廊道的打造,增加停留節點和觀景構筑物,利用地形高差豐富步道系統,增設空中廊橋、水上棧道等,形成地面與空中多維度觀景體驗,促進人水交流,讓市民感受母親河的親切。此過程是基于原有綠化系統的升級改造,避免大拆大建,降低改造成本。
03
片區海綿系統降低洪澇風險
陵水河岸上廊道原來是一片平地,現在有許多覆蓋著綠色植物的坑塘和植草溝,它們既是景觀,也是排洪排澇的隱形出口。
陳向東介紹,坑塘連接著一條條隱蔽的排水管,可以實現對雨水的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和自然凈化。步行慢道也以透水鋪磚取代了混凝土,亦能讓雨水自然滲透至地下。它們和陵水河堤岸的改造一起,構筑了片區海綿系統。
“針對過去陵水城市成熟區內澇頻現、面源污染威脅河道水質的問題,利用海綿城市先進理念緩解雨水危機。”土人規劃設計公司有關負責人說,海綿綠地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六大方面,實現合理的雨水排放和利用。
“改造后的綠地,雨水先經過生態草溝的傳輸和雨水花園的滯蓄凈化,余量再排入管網,可以達到水質凈化、地下水回補和減輕綠化用水壓力的作用。不光解決場地內部雨水徑流,還緩解周邊道路的徑流壓力,降低陵水城區的內澇風險和雨水污染等基本水問題。”他表示。
“陵水河景觀廊道已然成為一處城市生態綠廊,不僅可以調蓄雨洪、凈化河水、為生物提供棲息地,還同時滿足日常市民休憩需要。”該名負責人說。